圖四:清乾隆款黃釉鹿頭尊
清宮黃釉祭祀用瓷
中國古代歷來有敬天尊祖的傳統(tǒng),到了明清時期,這一傳統(tǒng)就更加規(guī)范和制度化。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發(fā)布詔令以官窯瓷器取代傳統(tǒng)的青銅禮器,用于各種宮廷禮儀和祭祀活動中。此后,隨著各種彩色瓷的不斷出現(xiàn),宮廷對祭祀活動使用的不同顏色的瓷器規(guī)定得越來越嚴格。
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諭:“國家典祀,首重祭祀,每齋戒日期必撿束身心,竭誠至敬,不梢放逸。”可見當(dāng)時皇家視祭祀為國家大事?!肚迨犯濉酚涊d清“初沿明舊,壇廟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凡陶必辨色……”表明清初祭祀沿襲明舊制,唯有器物改用瓷器,并按照顏色來區(qū)別。
黃釉瓷作為清宮祭禮的器物,相關(guān)規(guī)定于乾隆十三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也有記載:“天壇正位登、簋、、豆、尊、爵、盞、和祈谷壇配位簋、、豆,用青色瓷;地壇正位登、簋、、豆、尊、爵、盞、,社稷壇正位尊用黃色瓷;朝日壇爵、盞、登、、、簋、豆、尊,用紅色瓷;夕月壇正位爵、盞、登、、、簋、豆、尊,用月白色瓷;先農(nóng)壇盞,天神壇爵、豆、尊;太歲壇正位盞、登、、、簋,用白色瓷;太廟正殿登用黃色瓷……”
清乾隆款黃釉鹿頭尊(圖4) 高28.5厘米,口徑19厘米,腹徑29厘米,足徑19厘米。全器造型呈水罐樣式,底為寬沿圈足,圈足露胎;肩部左右兩側(cè)各飾有一只圓雕鹿頭,雙耳直立,雙睛圓睜,嘴角微張,神態(tài)活潑。該尊所飾雙鹿之耳使全器顯得異常生動。器物表里均施黃色釉,釉質(zhì)肥厚,釉色勻均。尊底部中央刻有陰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方款。
此尊為祭祀用器,造型與乾隆十三年奉敕編著的《皇朝禮器圖式》中地壇正位尊(圖5)形制基本一致,說明這種器形屬清代地壇或社稷壇的正位祭器。
圖五:《皇朝禮器圖式》卷中的地壇正位尊
清宮黃釉宗教用瓷
清朝皇帝尊崇藏傳佛教,優(yōu)待達賴喇嘛,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清帝不惜巨資在全國修建了眾多喇嘛寺廟供大活佛居住,以此表示朝廷對藏傳佛教的崇奉,提高清帝在藏傳佛教領(lǐng)袖中的威望。
清宮佛堂內(nèi)收藏了大量藏傳佛教藝術(shù)品,都是藏傳佛教供奉的圣物。清帝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命宮廷造辦處制造佛教物品。不僅如此,清帝還命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制了大量佛堂供器。
清道光款粉彩黃地寶相花“佛日常明”碗(圖6) 高8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7.3厘米。碗為白色器里,外壁在明黃色釉地上彩繪象征佛教凈土的寶相花圖案,朱紅色的高挺花蕊,紅、藍色的花瓣,粉色和藍色的小花,淺綠色的枝蔓以及深綠色的葉片,紋飾莊重而高貴;花蔓之間有4個藍圈開光,開光內(nèi)為粉紅色錦地,其上分書藍彩“佛”“日”“常”“明”4個大字,其字古樸,其意脫俗。碗底足為黃釉素面,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方款。此碗為清宮舊物,從紋飾和銘文上判斷,當(dāng)為皇室使用的佛前供器。
據(jù)全器紋飾及底款特征分析,應(yīng)為受琺瑯彩器影響而制。《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lǐng)薩木哈將鏇得畫各樣花卉木樣四件并原樣盤二件持進交太監(jiān)毛團呈覽。奉旨:準造畫佛日常明字黃地青番花盤樣式做七寸盤、五寸盤,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樣做。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