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agne 香檳
在“Champagne”叫“香檳”之前,至少有過7個中文名。最早的中文名,或可初步斷定為出現(xiàn)在道光八年刻本《香山縣志》(祝淮主修,黃培芳編纂),卷二《輿地》提到“澳門洋酒來自西洋、紅毛、佛郎西諸國者甚多”,計有10余種,其中便有一種“三邊”,粵語讀音很接近“Champagne”。支持這一判斷的依據(jù),有后來出現(xiàn)的兩部粵語注音英漢詞典——咸豐五年刻本《華英通語》(子卿編纂)和光緒三十年刻本《唐字音英語》(莫文暢編纂),都把 “Champagne”譯為“三邊”。
在美國傳教士衛(wèi)三畏編纂的道光二十四年香山書院刻本《英華韻府歷階》中,“Champagne”譯作“三變”。莫非因為是霞多麗 (Chardonnay)、黑品樂(Pinot Noir)、莫尼耶品樂(Pinot Meunier)等三種葡萄 “變”出來的酒?
在同治元年廣州緯經(jīng)堂刻本《英語集全》(廣東香山人唐廷樞編纂)中,“Champagne”又被譯作“三鞭”。這可能是最不雅的一個譯名,會讓人聯(lián)想到用狗鞭、牛鞭、鹿鞭釀造的壯陽酒。而沿用這個譯名的,還有清廷使團通事張德彝的同治六年自序稿本《航海述奇》和同治十一年自序稿本《再述奇》。
在張德彝的同治十二年自序稿本《三述奇》中,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的日記仍然提到“有同寓姓費名士者邀飲,共酌三鞭一瓶”,但九月初九日的日記則寫到“下山入加非館(咖啡館),飲香賓,吃油糕”,首次將“Champagne”改譯“香賓”,突出了賓朋滿座、觥籌交錯的氛圍,似乎比“香檳”更接近信、雅、達,因為“檳”會讓南方人聯(lián)想到檳榔、讓北方人聯(lián)想到檳果。沿用“香賓”這個譯名的,還有清末思想家王韜(蘇州人)的光緒十六年點石齋石印本《漫游隨錄》,以及民國二十七年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的《現(xiàn)代中國實業(yè)志》(楊大金編)。
在光緒四年善成堂刻本《環(huán)游地球新錄》中,作者李圭(江蘇江寧人)在卷一《美會紀略》描述費城世博會見聞時,又提到“法國香冰酒”?!跋惚钡膮钦Z讀音很接近“Champagne”,而且準確地反映了需要冰鎮(zhèn)、口感冰爽的特點。沿用這個譯名的,還有朱文炳(浙江嘉興人)作于宣統(tǒng)元年的一首《海上竹枝詞》,第一句即“縱飲休云力不勝,勸君且慢點香冰”。
在光緒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申報》刊登的時評《論效西人漸染浮囂之習》中,又出現(xiàn)了新譯名“香餅”,文中有一句“酒則香餅,茶則加非”?!渡陥蟆肪幾胫魅吸S式權(quán)于同年出版的《淞南夢影錄》也提到上海灘的外國酒店供應(yīng)“香餅”等洋酒。但這個譯名容易產(chǎn)生歧義,會誤導(dǎo)人們以為是一種食物。
在光緒十七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第十二帙收錄的《三洲游記》中,又出現(xiàn)了字面最優(yōu)美、譯音最不準的“香葩”,文中描述道: “其中以香葩酒為上品,甜香而美,出法國香葩縣。其價最昂,每玻璃瓶盛十三四兩,價洋一圓?!敝钡焦饩w二十年出版的吳語方言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才首次出現(xiàn)“香檳”這個譯名。在第五十三回中,華鐵眉對孫素蘭說:“昨日舒齊仔,要想到該搭來張張耐,碰著仔耐大姐,難末勿曾來,就交代俚一打香檳酒帶轉(zhuǎn)去,阿曾收到?”
綜上所述,“Champagne”的中文名大致出自兩大方言系統(tǒng):早期的“三邊”、“三變”、“三鞭”,基本上是粵語背景;后期的“香賓”、 “香冰”、“香餅”、“香葩”、“香檳”,基本上是吳語背景。這也反映了自上海開埠以來,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中心從廣州轉(zhuǎn)移到上海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