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5年,滿載中國瓷器、茶葉和絲綢的“哥德堡”號商船在距哥德堡港口僅一公里的地方觸礁沉沒。260年后的2005年10月,新“哥德堡”號從瑞典哥德堡市起航,開始了重返中國之旅,并于8月抵達上海。“哥德堡”號的此次東方航行,不僅掀起了航海熱,而且在收藏界也引起了“外銷瓷”熱。
“外銷瓷”特指中國歷史上那些以對外貿易為目的而生產的銷往海外的瓷器。從漢朝起,中國就與羅馬建立了商貿聯系;在唐代,中國陶瓷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的外銷,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之前的歷朝歷代。
眾所周知,歐洲人的情趣愛好以及欣賞口味與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迎合歐洲人的口味,更大程度地增加財政收入,清王朝集中了大量的優(yōu)秀工匠和畫師生產外銷瓷。由于中國瓷器在海外的名貴身價,其中不乏按照歐美上流社會乃至宮廷特需的訂單制作的精品。據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收藏的中國瓷器即有3000多件,稱得上是當時歐洲收藏中國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佳的收藏家。
本月7日,倫敦蘇富比拍賣場,一對十八世紀的粉彩描金魚形湯盆以62.4萬英鎊的高價成交,折合人民幣約810萬元。此對湯盆近半米長,繪工精細,色彩艷麗,在魚鰓處繪有西班牙貴族奧喬亞家族的徽章。因它們曾被西班牙王室收藏,很有可能就是大收藏家菲利普二世的心愛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