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臺副總編輯馬為公
1月18日,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臺(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 簡稱CIBN)正式成立。CIBN廣泛涵蓋網絡視聽節(jié)目、手機廣播電視、IPTV、互聯網電視、CMMB等各種新媒體業(yè)態(tài),以視聽互動、資源共享、語種集合為特色。在CIBN成立前夕,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接受《世界新聞報》專訪,介紹了CIBN的業(yè)務構成及建設理念。
CIBN使生活更現代化
從CIBN的名稱來看,其中既有中國,又有國際,既有廣播,又有電視,而且最后不是Internet,而是Network,這意味著國際臺建立的CIBN是一個來自中國、建在中國,但同時又是國際化的全球化廣播電視傳媒機構。馬為公說,CIBN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分割,但與此同時,它又是以新媒體為基本平臺,以新媒體為龍頭的機構。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國內的媒體,如廣播電臺、報紙、電視等彼此之間劃分明確,傳媒被分成條條塊塊。目前,媒體界限已經模糊。CIBN 將以跨媒體、多媒體,并且瞄準了多終端的手段去打造自身。
據悉,在CIBN旗下將有三大業(yè)務平臺。一是以CRI為品牌的傳統(tǒng)業(yè)務,包括多語種廣播和紙質傳播;二是以“國際在線”為品牌的新媒體業(yè)務,包括互聯網、移動終端業(yè)務等;三是以“天地視頻”為品牌的視頻業(yè)務,包括IPTV、互聯網TV等。CIBN今后將依托這三大平臺,向全球受眾提供更好的時事、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旅游、社會和漢語教學等綜合信息服務。采訪中,馬為公副總編拿起自己的手機,向記者展示說:“網絡電臺的廣播依然是廣播,只不過我們將之送到了不同的終端上,甚至于送到了手機上,輕松一點,都可以收聽到CRI各類節(jié)目手機的廣播,我們不同的節(jié)目正向不同的終端輸送?!?/P>
快速轉變中的國際臺
在數字化新媒體時代,國際臺順應時代潮流,帶著進一步把自己做強做大的追求,多年來做了很多探索,尤其“十一五”規(guī)劃的5年,更成為國際臺探索轉變非常重要的5年。國際臺在這5年里形成了三個轉變的發(fā)展思路,即由單一媒體向綜合媒體轉變,由傳統(tǒng)媒體向現代媒體轉變,由對外廣播向國際傳播轉變?!拔覀儗⑴⒆陨泶蛟斐梢粋€現代、綜合、新型的國際傳媒,我們沒有提一流,因為一流是我們的目標,目標的完成需要一個過程?!瘪R為公說。
另一方面,在這5年的轉變過程中,國際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僅從廣播語種上看,2010年2月8日,最新的兩種語言——立陶宛語和愛沙尼亞語上線,標志著國際臺的傳播語種從原來的43種增加到了61種;截至目前,國際臺在海外本土化通過調頻中波播出的整頻率電臺達到了53個;與此同時,國際臺在中國境內也有了眾多有特色的調頻廣播。
先進的媒體發(fā)展戰(zhàn)略
人們可以看到,國際臺的媒體發(fā)展呈現由單一向綜合的發(fā)展趨勢,廣播也越來越分眾化。與此同時,國際臺在規(guī)劃這些業(yè)務時,首先強調原創(chuàng),其次是整合,尤其是對高端和優(yōu)秀產品的整合能力。 (本文來源:國際在線 記者/趙全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