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印象
“在幽遠的大洋里,蒸騰水氣鉆進風(fēng),化成云霧飛越雨林,然后化成雨孜孜不倦地淋灑著整個流域,滋潤了亞馬遜遮天蔽日、蔥翠自傲的植被。在褐色的滾滾大河里,有片片搖落的碎屑,那些昆蟲的空殼、安第斯山的石屑、樹葉和鳥骨的殘余微粒、還有片片魚鱗,它們已混合交融,以待孕育新的生命。”
這是法國已故海軍軍官雅克·古斯塔(Jacques Cousteau)深入亞馬遜完成科考并拍攝紀錄片后于1984年出版的《古斯塔亞馬遜之旅》(Jacques Cousteau's Amazon Journey)一書中用文字呈現(xiàn)的神秘世界。這位當(dāng)年的“生態(tài)之父”還給亞馬遜旅游留下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他的影響下,亞馬遜第一家森林生態(tài)旅館于1984年開業(yè)迎賓。正如古斯塔所預(yù)言的那樣,人們后來爭先來到亞馬遜旅游,因為這條南美第一大河是地球上現(xiàn)存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也是最原始的生態(tài)天堂,在這里,人們可與大自然進行真正的親密接觸。
中國人對亞馬遜的最初印象想必大多數(shù)都來自于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的小說《亞馬遜漂流記》(Eight Hundred Leagues on the Amazon)。書中加拉爾一家乘著大木筏的旅途讓人對亞馬遜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風(fēng)景是美好的,旅途是艱辛的,痛,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