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曾梵志(1964年生)《最后的晚餐》,2001年作,油彩畫布,220 x 400公分
《最后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此作畫于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chuàng)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于作品創(chuàng)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該作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開端的代表。原作為位于米蘭的天主教思寵圣母多明我會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食堂上的壁畫,寬接近9米。它以耶穌被羅馬士兵逮捕前跟十二門徒的最后一次晚餐為題,耶穌在席間預言他的其中一個門徒猶大將會出賣他,原作品捕捉了當時門徒的驚訝反應,惟出賣耶穌的猶大則欠身退后,與站在正中央的耶穌形成強烈對比。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系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jīng)濟日益發(fā)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這代表著新時代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離棄。藝術家曾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勾蝾I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而墻壁上帶有中國書法筆調的掛畫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1990年代經(jīng)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曾梵志于90年代初期由武漢搬到藝術中心北京,并于1994年開始創(chuàng)作「面具」系列,歷時長達10年。此系列以探討都市人的生存狀態(tài)為主軸,揭示了都市人為了自我保護,以虛偽的姿勢戴上形象化的面具,以圖掩飾自己的真正感情。「面具」系列紀錄了中國經(jīng)濟起飛的十年間,中國人在都市化進程中的不安與焦慮。在技巧上,面具由早期褐色主調的筆觸,過渡至2000年代的細致風格,人物造型更為凝練并帶有悲劇的意味,是曾梵志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亦是其于當代中國藝術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系列。
如此珍罕重要之作品鮮見于市場,故為《最后的晚餐》擬定價值甚為不易;根據(jù)曾梵志現(xiàn)時之個人世界拍賣紀錄(同樣來自「面具」系列之作,成交價為75,367,500 港元/9,660,023美元***),蘇富比預料《最后的晚餐》此獨一無二的作品之成交價將超越8,000萬港元/1,03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