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落幕的F1中國大獎賽仿佛仍回響在耳,屬于上賽道的彎道掠影與引擎低吼,如同春雷,激蕩著城市的脈搏。“橙衣軍團”邁凱倫車隊再度憑借絕佳的戰(zhàn)術與技術組合掌控節(jié)奏——年輕的奧斯卡·皮亞斯特里(Oscar Piastri)在排位賽中拔得頭籌,并以一場毫無瑕疵的“pole to win”完成加冕;隊友蘭多·諾里斯(Lando Norris)緊隨其后,兩位年輕車手包攬冠亞軍,不僅延續(xù)了邁凱倫去年以來在賽道上的統(tǒng)治力,也令這支歷史悠久的車隊再次成為焦點。
此刻,戰(zhàn)鼓被再次敲響,圍場內的十家車車隊已然整裝待發(fā)。本周五,日本鈴鹿賽道再次張開懷抱,等待速度、策略與膽識的對撞,迎來風云交匯的時刻。在上?!罢坳辽场钡摹败S馬軍團”法拉利也正蓄勢待發(fā),無論是七屆世界冠軍劉易斯·漢密爾頓(Lewis Hamilton)還是與躍馬并肩走過六年的“王子”夏爾·勒克萊爾(Charles Leclerc)都將會在鈴鹿,這條以其獨特8字形布局和技術性彎道而聞名的賽道,尋找一切的勝利可能。
在這場高壓下的戰(zhàn)場,從不缺乏英雄與傳說,也不缺乏那些沉默卻關鍵的“參戰(zhàn)者”。當賽車引擎呼嘯前行,當G力壓迫胸腔、心率躍升至每分鐘180次,除賽車外,唯有一種機械仍不動如山陪伴車手馳騁賽場——腕上的時計,他們也吸引著最多時尚先鋒與攝影師的鏡頭。而從邁凱倫和法拉利賽車車身與鼻翼上的品牌標識,到賽車手舉起獎杯的左腕間,無不鐫刻下有著“腕上一級方程式賽車”之稱的RICHARD MILLE腕表,這兩家車隊最堅定的支持者與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對這項極限賽事的勇氣、熱愛與忠誠。
速度的形狀
RICHARD MILLE如何在F1賽道上重塑時間認知
在風馳電掣的F1賽道上,一切以毫秒為界,勝負往往藏在轉瞬即逝的時間縫隙里。F1賽道不是表演的舞臺,而是一種最嚴苛的實驗場。它要求一切機械結構在高熱、高壓、高頻震動中依然可靠運行,哪怕千分之一秒的偏差,都可能決定輸贏。而在另一端的制表世界,RICHARD MILLE正試圖用毫厘級的精度,去回應時間的復雜性,如同一輛“微縮的方程式賽車”。有誰會質疑Richard Mille先生對這項賽事的熱愛?這種熱愛,早在品牌誕生之前,便已植根心中。從遙遠的20世紀60年代,到世紀之交RICHARD MILLE腕表RM 001的橫空出世,Richard Mille先生便始終關注每一場速度競賽,這種熱愛成為日后每一枚RM腕表的靈感來源。每一塊RICHARD MILLE時計都以尖端科技與材料打造出抗震性、人體工程學的表殼,以及方便維護,抗沖擊出色的陀飛輪機芯架構。輕若無物,承載千鈞力道;堅若磐石,靈動毫秒之間。
RM 001正如邁凱倫傳奇車手埃爾頓·塞納所說:“若不再為那道存在的差距奮力一搏,你便不再是賽車手了。(If you no longer go for a gap that exists, you’re no longer a racing driver.)”這句話放在RICHARD MILLE的工坊里,同樣成立——在他們的字典中,“極限”永遠不是句點,而是創(chuàng)作的前提。RICHARD MILLE從來不是為了取悅過往或榮耀,而是將自身腕表的制作標準,錨定于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賽事邏輯之中,永遠挑戰(zhàn),絕不妥協(xié)。RICHARD MILLE在“千鈞一發(fā)”之中找到了制表的終極表達,若說傳統(tǒng)鐘表是時間的古典語法,那么RICHARD MILLE便是時間的未來派詩篇。與F1深度綁定,并非只是為了借勢或冠名,而是RICHARD MILLE出于對“技術進化哲學”的深度認同。在這個全球對抗空氣阻力、材料極限與人類反應速度的終極競技場,誕生的科技、設計語言與材料應用,最終被轉譯進RICHARD MILLE腕表的機芯系統(tǒng)與表殼結構中,形成一條從賽車場延伸到手腕的技術鏈路。從與巴西車手菲利普·馬薩(Felipe Massa)的早期合作開始,RICHARD MILLE便把這種屬于未來的思維方式搬進了實驗室。通過車手實地佩戴、極限測試、運動反饋,RM系列不斷迭代,在重量、抗震、結構、氣動性等多個維度上打破傳統(tǒng)制表的邊界。邁凱倫車隊正是這條鏈路中最具代表性的節(jié)點之一。早在1981年,邁凱倫就首創(chuàng)了用碳纖維單體底盤打造賽車的革命性技術,將賽車的強度提升至新高峰。這一工藝之后影響了整個汽車工業(yè)。自2016年2月與邁凱倫建立起長久的合作伙伴關系以來,RICHARD MILLE成為將這一技術成功引入制表領域的先鋒——他們使用的Carbon TPT?碳纖維,不僅擁有賽車級的抗拉強度,還通過上千層交錯排列,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仿若碳浪般的紋理圖案,使每一枚腕表都如同一臺獨一無二的賽車。與邁凱倫的合作,是RICHARD MILLE與車隊之間“理念與工程”的真正共鳴,不只是象征性地“致敬賽車”,而是實質性地復刻賽車的結構哲學。RM 50-03 McLaren F1是這段關系的結晶——它將機械表的重量壓縮至僅有38克,包含表帶,這是有史以來最輕的機械計時碼表。這一成就的背后,是RICHARD MILLE聯(lián)合曼徹斯特大學材料實驗室所研發(fā)的新材料Graph TPT?:這是一種摻入石墨烯的碳纖維材料,強度是鋼的200倍,但重量僅為其六分之一。整塊腕表不是簡單套用材料,而是在F1對結構效率的理解中,將表殼、夾板、橋板等結構一一重塑,優(yōu)化路徑、減少冗余,最終讓“時間在腕間飛馳”。
RM 50-03而RM 11-03 McLaren自動上鏈飛返計時碼表則更像一部“微縮邁凱倫超跑美學指南”?!耙妗笔谴钶d了2016年首次問世的RMAC3鈦合金自動上鏈機芯?!败圀w”外殼的表冠模擬了賽車輪輞。鈦合金按鈕,呼應了與邁凱倫720S超跑的獨特頭燈設計。裝飾在表圈上的鈦金屬嵌件造型,其形狀類似經(jīng)典邁凱倫F1賽車的進氣管,并帶有邁凱倫標志,邁凱倫的Speedmark標志則融入專為該時計設計的橡膠表帶上。值得一提的是,這枚腕表的中層表殼由Carbon TPT?與邁凱倫標志性的橙色Quartz TPT?石英纖維共同構成,視覺層次極其豐富,仿佛是橙色賽車在風洞中穿越而過后留下的空氣軌跡。這里,時間的形狀,不再是線性刻度,而是速度本身的幾何外化。
RM 11-032024年末與邁凱倫合作推出的RM 65-01 : 腕表McLaren W1自動上鏈雙秒追針計時碼表則將這一“速度美學”進一步藝術化。這不僅是一枚計時工具,更是一種關于性能與精度、工程與藝術的極致表達。這款腕表延續(xù)了邁凱倫傳奇“1”系列超跑的設計哲學——精密、輕盈、極富攻擊性,同時大膽融合高復雜度的計時功能與突破常規(guī)的流線型設計,成為品牌系列中技術最復雜的典范之作。它不僅繼承速度的語言,更將之轉化為手腕間的動態(tài)雕塑。
RM 65-01表殼采用Carbon TPT?碳纖維材質打造,獨特的紋理在光影下呈現(xiàn)出流動的層次感,如疾馳賽道上的空氣漣漪。堅固、輕盈,這種材料曾廣泛應用于賽車制造,如今被RICHARD MILLE賦予手工腕表新的表達可能。搭配五級鈦合金與碳纖維疊層結構的雙層表圈,構造仿若賽車底盤與車身之間的精密契合,不僅增強結構強度,也賦予整體造型以速度般的張力。RMAC4自動上鏈機芯是這款腕表的核心,具備5赫茲高振頻,實現(xiàn)精準至1/10秒的計時能力,真正做到毫厘不差。其雙秒追針計時裝置采用六導柱輪結構,不僅確保操作時的順暢流轉,更能有效降低能耗,完美呼應邁凱倫對速度與效率雙重極限的追求。而在操作細節(jié)上,RM 65-01同樣呈現(xiàn)出賽車工程般的考究。表冠設計靈感來自邁凱倫的傳動軸,外部包覆標志性的木瓜橙色橡膠涂層,在視覺上形成強烈辨識度,亦呼應賽車經(jīng)典配色。內置功能選擇器可一鍵切換上鏈、日期調整與時間設定三種模式,讓日常佩戴與極致性能實現(xiàn)平衡。腕表的鏤空表盤設計則是另一個吸睛焦點,其造型源自邁凱倫輪框,內部構造一覽無余,宛如超跑引擎蓋下那顆躍動的機械之心。它不僅呈現(xiàn)出腕表的精密構造,也在靜止中捕捉速度的美感,機械與美學在此達成和諧共振。
RM 65-01在每一枚RM腕表中,仿佛都能聽見賽道上的風聲——那是時間在通過技術被重新塑形的聲音。它不再是固定的線性流動,而是一種可以被調速、被折疊、被轉譯的可塑形態(tài)。而正是這種態(tài)度,使得RICHARD MILLE在F1的語境中,成為了少數(shù)能夠真正與“速度精神”同頻共振的品牌。他們不是簡單借用賽車做營銷元素,而是在設計哲學、材料實驗、運動表現(xiàn)和美學語言上都構建起一個屬于RM的“賽道宇宙”。蘭多·諾里斯、夏爾·勒克萊爾、阿隆索、萊科寧、讓·托德······——這些穿梭于F1歷史與當下的杰出車手與從業(yè)者們,佩戴的不是某種象征身份的腕表,而是感受將“速度”雕刻進時間的骨架,為手腕注入引擎的律動——一種能在引擎轟鳴中持續(xù)計時的工具,也是一種能在賽后靜謐中感受速度哲學的詩章?;蛟S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2025年的F1中國站看見這樣一幕:紅色的法拉利與橙色的邁凱倫在賽道上互不相讓,而他們的車手手腕上,分別佩戴著RICHARD MILLE不同系列的作品。
機械的呼吸
RM 43-01與法拉利書寫的精密史詩
機械的呼吸,往往不發(fā)聲。它藏在扭矩釋放的節(jié)律里,藏在飛輪轉動的渦流中,藏在齒輪嵌合的沉默間。RM 43-01 Ferraris手動上鏈陀飛輪雙秒追針計時碼表,正是這樣一臺呼吸著的機器,它的每一口“呼吸”,都是高性能與極致工藝的協(xié)奏,是賽車美學在腕間的具象延展。
RM 43-012021年開始,RICHARD MILLE與法拉利展開了為期五年的合作伙伴關系,這場全方位的戰(zhàn)略合作不僅是在F1,這一合作伙伴關系涵蓋了法拉利世界耐力錦標賽項目(WEC endurance programs)、GT國際賽事(GT Competizioni)、法拉利挑戰(zhàn)賽(Ferrari Challenge),以及法拉利車手學院(Ferrari Driver Academy)系列比賽和日益高漲的電子競技項目。
法拉利車手漢密爾頓和他的RM 43-01這場合作并不是簡單地將賽車語言挪用于制表工藝,而是進一步將“賽車語言”轉譯為“腕表語言”。時間仿佛不再是線性的刻度,而是被重構、爆發(fā)、追逐與精確掌控的對象。對RICHARD MILLE而言,計時是為了更快,而更快,是為了不斷逼近機械與人類意志之間的極限。2022年,雙方的合作迎來了跨越式成就——RM UP-01 Ferrari超薄手動上鏈腕表,問世時則以1.75毫米的厚度刷了當時的世界紀錄。RM UP-01 FERRARI腕表不再單純依賴鏤空、復合材料,而是徹底改變了思路,機械裝配結構:齒輪、擒縱機構、發(fā)條盒不再是層層堆疊,而是如賽車底盤般橫向鋪展,所有力量在一個“扁平”的力學體系中彼此制衡——這不是壓縮時間,而是重構時間。
RM UP-01 FERRARI 腕表歷經(jīng)數(shù)十個腕表原型、超過6,000小時的研發(fā)與實驗室測試整塊表令人驚艷的機芯厚度僅為1.18毫米、重2.82克,可承受高達5,000g加速度沖擊,底板和橋板由常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車制造領域的五級鈦合金打造而成,確保齒輪傳動系統(tǒng)的流暢高效運作。RM UP-01獲得專利的超薄發(fā)條盒配備極細游絲,同樣獲得專利的全新超薄擒縱結構,使用具有新型叉口的加長擒縱叉,取代了傳統(tǒng)“防翻轉”的元件。其手動上鏈機芯具有時、分顯示及功能選擇器,六枚可對調速機構進行微調校準的砝碼,確保精準。兩個表冠。一個用于功能選擇,另一個將用于所選功能的調節(jié),兩者都作為機芯齒輪集成于表殼之中?!拔覀儎?chuàng)造的并非是一款‘概念表’,而是讓它能夠滿足佩戴者在任何環(huán)境下的日常生活需求”,RICHARD MILLE機芯技術總監(jiān)薩瓦多·奧博納(Salvador Arbona)說道。這枚超薄腕表的誕生,背后是一場跨越6,000小時的機芯測試與結構迭代。每一個螺絲的布局,都經(jīng)過如同賽車模擬器般的CAD/CAM建模與力學推演;而其動力儲存系統(tǒng)則仿佛模擬引擎的熱效率分布,在厚度極限中保障手動上鏈的耐久性。這種工業(yè)精神,與法拉利團隊工程師的思維完全一致。如果說RM UP-01是對“薄”的極限挑戰(zhàn),那么RM 43-01便是對“繁”的深度書寫。這款腕表歷經(jīng)三年研發(fā),由RICHARD MILLE勒布勒勒與法拉利馬拉內羅工程與設計團隊共創(chuàng),不僅融合了制表領域最復雜的兩個功能——陀飛輪與雙秒追針計時,更以立體化機械結構復刻法拉利V8引擎的層次、張力與肌理。
RM 43-01正如賽車引擎不僅僅是動力來源,更是法拉利的圖騰與靈魂,RM 43-01的機芯,也早已超越功能的范疇,成為品牌技術與設計語言的交匯點。經(jīng)過三年淬煉,這是一枚會說“意大利語”的機芯——它的五級鈦合金底板仿佛砂鑄發(fā)動機部件的工業(yè)原質感;橋板采用微噴砂與緞面修飾,呼應躍馬戰(zhàn)車引擎蓋上啞光剛毅的金屬輪廓;而表盤上的寶石鑲嵌發(fā)條盒,則致敬了V8離合器輪的旋轉美學。
法拉利車手勒克萊爾和他的RM 43-01機芯則由RICHARD MILLE與Audemars Piguet Le Locle(APLL)共同研發(fā),所有雙秒追針機制都經(jīng)歷計算機建模與動力路徑仿真測試,確保在高頻使用中能量不溢出、不衰減。全表安裝了兩枚6-導柱輪,3N夾鉗為全新設計并經(jīng)PVD工藝處理,使其結構更為輕巧,并且留有內嵌空間。此外,升級后的嚙合系統(tǒng)可精準對位雙秒追針的柱輪,并優(yōu)化搖臂的鎖定機構。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軸芯摩擦以降低能耗,從而提高走時精度。整體系統(tǒng)的精密程度堪比F1賽車的分布式剎車系統(tǒng)或DRS動態(tài)減阻裝置:在高速運行中控制“制動節(jié)奏”,才能最大化利用時間的每一寸彈性。RM 43-01的機械靈魂,在這一機制中跳動得最為劇烈——在分秒的拆解與重組中,它展現(xiàn)出機械對于時間的高維控制能力。
RM 43-01不止如此,RM 43-01整枚機芯以三維架構組織,如引擎?zhèn)}中的缸體與曲軸箱。其內部結構幾乎全鏤空處理,X形支架、鍍金六角螺絲、疊層Carbon TPT?碳纖維橋板,這一切元素共同構筑出一座“腕上引擎艙”。正如一臺Ferrari SF90 Stradale混合動力車所呈現(xiàn)出的動力層次,這枚腕表也通過精密的力學路徑設計,使動力儲存、扭矩指示器與計時系統(tǒng)協(xié)調運行,宛如賽車控制中心,實時調節(jié)各模塊協(xié)同效率。動力儲備高達70小時,對于一枚搭載陀飛輪與雙秒追針的機械腕表來說意味著,即便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能量系統(tǒng)依然能夠穩(wěn)定、持久地維持運轉,就像一臺在PIT LANE內低鳴待發(fā)的Ferrari,隨時準備噴薄而出。為了確保動力輸出的平衡與效率,機芯還特別加入了扭矩指示器與功能選擇器,它們分別顯示主發(fā)條張力狀態(tài)與當前表冠操作模式,宛如賽車儀表盤上的動力輸出分布圖與模式切換按鈕,使佩戴者如同駕駛員一般,以機械語言駕馭時間。RICHARD MILLE機芯研發(fā)技術總監(jiān)Salvador Arbona介紹道:“我們在機芯研發(fā)上的工作正日益科學化,這讓我們能夠設計出更耐用的組件,進一步提升整體性能。”
RM 43-01而所有這些機械復雜性,被封裝在一枚直徑43毫米的表殼內——這枚表殼本身便是一場材料與結構的實驗場。每一塊表殼都需要耗時近100小時加工:從CNC雕刻到微噴砂表面處理,再到鐳射雕刻躍馬Logo,完成了一場對Ferrari設計DNA的精準復刻。但RM 43-01并不僅僅是一件被定義好的藝術品,它更是一枚可以“上場比賽”的機器。每一枚都通過了超過5,000g抗沖擊測試、溫度與濕度模擬、磁場干擾排除等多項嚴苛標準。一如Ferrari將其賽車哲學從引擎蔓延至每一顆螺絲,RM 43-01也將其制表語言拓展至時間本體之外。它不是靜態(tài)物件,而是一個正在運行、反饋、響應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你越懂機械,它與你的對話就越深。
未來的賽點
東方美韻與RICHARD MILLE的交相輝映從上海的引擎咆哮到鈴鹿的賽道的競速喧囂,亞洲的F1季節(jié)在早春的脈動中加速展開。上海國際賽車場以“上”字造型著稱,長直道與低速彎組合考驗賽車的加速與減速極限,正如東西文化在摩登都市中激烈碰撞。相較之下,鈴鹿賽道則以技術難度聞名,它是世界上少數(shù)呈“8”字交叉設計的賽道之一,雙向風的干擾、連續(xù)高速彎的節(jié)奏感,更像是一場禪意與激進并行的心理拉鋸戰(zhàn)。若說上海是力量的釋放,那么鈴鹿便是精密的收束——一種更近乎哲學的駕馭。而對RICHARD MILLE來說,這不僅是一段賽事的地理坐標,更是一場文化感知的節(jié)律變奏——在東方的語境下,時間正悄然生出新的思維火花。東方的文化擁有另一種張力——它柔中帶剛、內斂而精準。過去的數(shù)年,RICHARD MILLE在亞洲開設了16家獨立精品店。每一家都在講述一個關于速度、優(yōu)雅與哲學的故事。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與日本——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同樣注重匠藝的文化背景中,RICHARD MILLE分別在北京、上海、東京、大阪、福岡設立了6家精品店。而在RICHARD MILLE眾多的作品中,RM 47 手動上鏈陀飛輪腕表與RM 57-03水晶龍陀飛輪腕表最能代表這種哲學思辨式的創(chuàng)作。RM 47 手動上鏈陀飛輪腕表所映照的精神核心,它并不在于炫目的動力表現(xiàn),而是在于深藏于方寸之間的雕琢與心意。這枚作品歷時超三年打造,表盤中心是一尊全手工雕刻、上漆與鑲金的武士像,象征著日本傳統(tǒng)精神中“克己、守時、致敬自然”的內在信仰,讓一段可佩戴的東方敘事,在陀飛輪的律動中,緩緩展開。兩屆F1世界冠軍的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對其喜愛有加。RM 57-03 水晶龍陀飛輪腕表,則是對東方神話與藝術工藝的極致釋放。那條由藍寶石水晶精雕而成、姿態(tài)騰躍的東方龍,在鏤空機械結構間穿梭騰挪,既是守護者,又是時間的寓言家。其透明材質與飛行陀飛輪的融合,使腕表在光影與力量之間實現(xiàn)平衡。這不僅是腕上的藝術作品,更像是RICHARD MILL為亞洲獻上的一條流動的傳說——既象征祥瑞,也象征著品牌在這片土地上所激發(fā)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高精度計時器不再只是冰冷機械,而是一種可以被東方精神所感知的流動藝術。
我們終將明白
時間不止被用來記錄“我始終堅信,永遠不要放棄。即使只有一線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奮戰(zhàn)到底。(I’ve always believed that you should never, ever give up and you should always keep fighting even when there’s only a slightest chance.)”車王邁克爾·舒馬赫曾如是說。這句話也道出一個信念:對于賽場,真正的挑戰(zhàn),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在接近極限之處,仍然再向前一步。RICHARD MILLE從未自詡為鐘表行業(yè)的顛覆者,它只是堅定地走進了一個又一個更復雜的領域。這不是反傳統(tǒng),而是用極致的技術為傳統(tǒng)打開下一扇門。它不迎合潮流,也不取悅收藏。它為那些思考“時間還能是什么”的人而造,為那些在搏斗、在結構邊緣探索、在極限中尋找新秩序的人而造。這也正是RICHARD MILLE之所以與F1賽事水乳交融的原因。他們都相信,在復雜的系統(tǒng)中,只有通過不斷重構結構、重新定義邊界,才能在毫厘之間尋找新解——那個答案,不是為了炫耀復雜,而是為了讓復雜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