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瓷器背后的中英文明交流史

木橋
木橋
2012-08-01 15:25:55

鵝形蓋碗 中國江西景德鎮(zhèn) 制 清·乾?。患s1760—1780年 大英博物館藏

鵝形蓋碗 中國江西景德鎮(zhèn) 制 清·乾隆;約1760—1780年 大英博物館藏

  展覽上出現(xiàn)的一件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青花盤”意味深長,因為這件制品觸及歐洲最初通過伊斯蘭世界的中介見識到中國瓷器的史實,也是歐洲人模仿青花瓷的首度嘗試。一如展覽說明所言,“這些大宗商品(即中國瓷器)引發(fā)了全球范圍的仿制風潮,形成了以瓷器裝飾住宅的時尚。”然而需清楚的是,對于中國青花瓷以及其他瓷種的第一波仿制風潮出現(xiàn)在伊斯蘭世界,余波廣泛而深遠,至今環(huán)地中海沿岸從土耳其一直到葡萄牙的宮殿與大宅里每每可見的青花釉磚墻便是明證。

  隨著美洲白銀的發(fā)現(xiàn),歐洲終于獲得了進入已然熱鬧千年的環(huán)印度洋貿易圈的資本,也終于得以通過東印度公司一類機構直接進口中國瓷器。來自英倫的藏品讓我們看到似乎不可思議的奇跡,由于歐洲貴族與富人逐漸形成直接來中國下訂單的風氣,英國名畫家霍加斯的諷刺畫也會復制在中國外銷瓷碗上。隨之,則是又一波仿制中國瓷器的風潮,只是這一輪發(fā)生在歐羅巴之地。展覽上荷蘭代爾夫特、德國梅森、英國伍斯特等地的陶器或軟質瓷生動地展示了被仿對象與仿品之間微妙而活潑的聯(lián)系。更應進一步注意到的是,歷史上各個地區(qū)諸多國家先后仿制中國瓷,結果是競相引發(fā)技術革新,引發(fā)化學、物理乃至礦物學(尋找適合燒瓷的礦物原料)等領域的推進。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本身乃是19世紀奮發(fā)圖強的英國的最佳見證。在工業(yè)力量突飛猛進的情況下,英國精英階層意識到工業(yè)設計以及與之聯(lián)動的技術舉足輕重,于是有意識地進行全世界各地工藝制品的收集,一方面提高國人的見識,一方面為設計界與實業(yè)界提供靈感的源泉。正是這一番努力成就了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蔚為大觀的、幾乎涵蓋世界各文明的收藏規(guī)模。其中小小一部分藏品來到國博,便足以徹底改變一個中國人對于中國瓷器的認知,這個小例子正可證明英國人的眼光、見識與襟懷。

  然而這些藏品同時還讓人心生另一層感慨。歷史上一個個大帝國來了又去,以維多利亞女王與艾伯特親王統(tǒng)治時期為巔峰的大英帝國則是最近的一個。這個帝國曇花一現(xiàn)般的旋起旋滅,讓全然的旁觀者也不禁輕嘆,然而,感嘆之外,還該引出反思,引出對于歷史的進一步觀照。

  “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瓷器精品展”從一個側面,曝光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英國與世界的關系,也曝光了在整個世界的動態(tài)時空中英國如何最終得以抵達中華文明圈。

2 / 2
免責聲明
標簽:瓷器    中英文明交流史    收藏    博物館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